新聞中心
****動態
切勿讓排水管網帶來安全隱患
【發布者】網站管理員 【發布時間】2014/12/26 【瀏覽次數】2745
一次橫跨冀魯豫三省的強降雨19日如期而至。傍晚時分,不出半個小時,密布的烏云便將泉城濟南從苦長夏日帶進如夜白晝。接踵而來的急風暴雨連同電閃雷鳴,讓不少心急火燎趕路的市民只得“望路興嘆”。 部分交通干道的污水井蓋,被驟然匯聚的雨水頂翻。涌出的濁污,在街道上順勢奔流。道旁的行人,既要踮腳張望、小心前進,又要忍受空氣中彌漫的不雅氣味。但凡遭遇暴雨天氣,平常悄無聲息卻又被譽為“城市良心”的排水管網,不經意間就搶到社交網絡“頭條”。接納著自然雨水的它,還要面對來自公眾的“口水”。 顯然,面對年復一年的“雨季考卷”,中國不少城市的作答難言滿意,北京、武漢、鄭州、濟南等城市更有痛徹的領悟。橫掃悶熱、滋潤萬物,本是夏日降雨的****印象,可馬路行洪、圍觀看海卻成了眾多城市的****反應。 排水管網,與人相關,由人建造,當然和人脫不開關系?砷L期的輕視與隨意將就,讓城市排水系統留下先天孱弱、后期失修、飽受詬病的隱患。 何況,重有形、輕無形的政績觀,讓所謂“先解決有無問題,留待后人完善”像是被濫用的托詞。當后人試圖彌補既有的城建短板時,卻發現前人并未預留可供彌補的空間:在簇新的柏油路下,多半是各種管線疊壓交錯、互為掣肘,令人無從下手,再加上“暴雨未必年年來,后人之后有后人”的僥幸與樂觀,隱患就變成“擊鼓傳花式”的“遺產”。 《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》近日公布,其中城市范圍內排水管線及其附屬設施等,被認定為“保障城市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和‘生命線’”,《意見》提出“用10年左右時間,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線體系”。 重塑城市良心,10年不算太長;回應公眾期許,10年也算不短。作為一場考試,想從不及格一步邁進****,難度可想而知。但答一張及格的卷子,努努力,還來得及。
![]() |
![]() |